關於聲音如何在兩點之間傳播(例如從揚聲器到耳朵)有一個常見誤解。聲源在周圍的氣體中產生壓縮波,然後以恆定的速度繼續前進直到碰到物體或振動消失,上述描述較合適在1000hz以下的頻率情形。 在低於1000hz以下的頻率,聲波傾向在各個方向均勻的傳播,就好比說一個水滴在水面上引起的波瀾。 然而,隨著頻率的增加,聲音的方向性會顯得越明顯。 因此,與低頻相比,較高頻率的聲音較為可能在兩點之間沿直線傳播。 當播放響亮的音樂時,我們在遠處就能聽到聲音——因為較高的頻率比較低的頻率有較好的傳遞能力。。 音頻是由電能(無論是存儲的還是動能的)製成的,可以讓電來代表聲音的形式。 類比的音頻可以存儲在磁帶、黑膠唱片和其他媒體上。 通常由電壓定義的波形來表示。 上述是一個簡單的 1 kHz 正弦音訊號的示例。 我們看到有一半的周期有一個正電壓,而另一半則有一個負電壓。 這告訴我們音頻是由交流電組成的。 這是一個簡單的 1 kHz 正弦音頻數位訊號樣本的示例。 我們看到音頻的採樣率為 48,000 個樣本/秒,24位元率的情況。基本上取樣率及位元率越高會叫近似為原本的波型。
簡單來說取樣率高就可以接近原本的波型,畢竟是數位的,單純的把這些數據還原鐵定不是個平滑曲線的波型,這時位元率就出現了,較高的位元率能使波型的曲線從原本鋸齒的樣貌接近平滑的曲線。 一時間想到過去真正認識方舟音響是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
那時店面已經從大安捷運站旁的工作室搬遷到現在忠孝復興旁的懷生國中對面。 其實最早不是對音響有興趣才去店裡,大學開始一陣子下課或偶而跟同學翹課,想說回家也沒事做,學校也不遠四站就到店裡。 基本上學習也是從模仿開始,從音響大概怎麼安裝,認識品牌型號,介紹給客戶。 我不太喜歡客戶買到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主要介紹還是以客觀地描述形容給客戶。最早是純經銷商,銷售的品牌很多,不管怎麼樣一定有自己的偏好,但是我主要就是盡可能服務客戶,在預算內提供選擇。 在銷售上如果你是真心了解認同一個品牌或著某特定型號的音響器材,相對的會對那個器材比較了解,在介紹上難免會比較熱情,至於會不會相對而言比其他相近產品賣比較多,是會的。 初期店裡也沒什麼太貴的器材,最貴的喇叭就 Audio physics Virgo 擴大機就 Moon 600i,但也不是太大的重點。 我只記得大部分的時候在銷售谷津或Teac搭配各品牌的小喇叭,銷售客單價其實也不高,客單價大概從3萬-5萬左右。 依稀記得常常下課幫忙,時不時都超過營業時間或者客人在下班前來試聽。書架小系統成交的機率蠻高的當時。 有些知名的音響店也不做了,可能生意不好,身體不好,另有出入。 台灣的總面積實際去算音響店數量,密度真的很高,相較於其他國家。 大三的時候在誠品音樂館打工,從吳武璋唱片達人這邊也學到了很多,也讓我有了新的想法。 我開始從國外進口黑膠唱片,FACEBOOK 的黑膠會社也有一些銷路,那時好的話假設一個月我賣30萬,我下個月就進40萬。 後來發現了庫存管控的問題,因為非大型音樂銷售通路所以我進口唱片都是買斷的,有時候一張唱片進三張可能賣個一張或根本沒賣,過了一年也是閒置在那。變得其實只有固定好賣的會賣,有時候判斷不精準就會導致唱片的流動就慢了。 一張進口的全新黑膠唱片其實賺不了什麼錢,有時還要免運費。當然進口二手唱片利潤就大多了,為什麼沒做因為沒地方。 賣個兩年左右,我就停止進新的唱片。 我真正有個想讓店裡轉型的想法時候是約五年前,因為店面銷售些唱盤跟配件上其實不算差,當下去想其實台灣在賣黑膠的也沒幾個,代理黑膠相關的應該店面就能消化掉吧!? 我就聯繫了幾家廠商,開始從黑膠相關品牌代理經營。這算是店裡比這幾年比較大的轉變。 當然畢業後也沒一直在店裡,換工作休息的空擋,就在店裡幫忙。 但最近決定就好好在店裡,看能做些什麼改變。 我之後是想把一些音響相關的一些知識之類的放上來,想素材中。 |